
1988年7月27日拂晓,雨雾缭绕的老山前沿股市配资app官网,“班长,目标在左侧八十米!”电台里的低声提醒刚落,向小平已轻轻推开保险,指节泛白。

枪口还未喷火,一条眼镜蛇悄无声息地滑到他脚边,冰冷的鳞片蹭过作战靴。越军的脚步声渐远,毒蛇的信号却清晰而致命。向小平屏住呼吸,稳住了准星——在老山,胆怯和犹豫一样要命。
他扣下扳机,弹头切开湿润的空气,越军应声栽倒。遗憾的是,子弹偏离心室两厘米,没能彻底结束对方的生命。受伤的侦察兵跌跌撞撞地钻进树林,消失于视野。眼镜蛇也在同一时刻窜进草丛,仿佛替那名越军护了一条命。
短暂的静默后,痛苦和懊恼一起涌上来。对一位狙击手而言,漏掉目标从来不是小事。可就在向小平暗自复盘失误时,旅部截获了一份越军密电:老山小道侦察分队全线覆灭,仅一人回撤。情报参谋一脸诧异,“难道真有人凭一支56式就干掉了三十名侦察员?”

要理解这份战果得从向小平的履历说起。1966年,他出生于四川南充。父辈都穿过军装,灶台边的家常话永远离不开“阵地”“火力点”“不怕死”。耳濡目染,他早早在心里刻下了“当兵”两个字。十八岁体检那天,父亲只说了六个字:“敢打,给家里争气。”
入伍后,新兵连的枯燥并没磨掉他的热情。反而因为遇到一位颇负盛名的团长,他第一次知道“百米十环”并不只属于阅兵场。向小平像着了魔,每天训练完还要摸黑加练;子弹打光了,就拿砖头对着石灰墙练呼吸节奏。半年后,射击理论和实操他都能随口倒背。

老山方向吃紧发生在1986年初。部队抽组狙击、爆破、侦察兵组成先遣分队时,他主动请缨。第一次踏进密林,他没开一枪,却靠手指和刺刀刨出了六十枚地雷。排雷速度惊到连长,老兵悄悄给他起了个外号——“两条命”,意思是干完活还能活着回来。
真正的考验是那次四十昼夜的单兵潜伏。盛夏的雨下得没完没了,霉味、硝烟味、尸体腐烂味混在一起。高烧烧到39℃,他靠嚼青草止渴,用雨水洗掉温度计上升的数字;子弹却一发没浪费——敌人进圈,肘部一点地,枪口微调,一声闷响结束全部动作。
当第31名越军闯进射击扇面时,向小平已接到撤离密码。时间紧迫,他不再等待,对方刚露出肩膀就被击中。但这次弹匣的最后一颗7.62毫米并未穿透肺叶。枪栓拉到位,他却发现急促的脚步声和灌木遮挡成了天然屏障,错过了补枪机会。

撤回途中,连绵山道早被雨水冲得松软。向小平踩空坠入两米多深的土坎,脊背重重撞上石头,瞬间失去知觉。醒来后才发现身处雷区中心。没有食物,没有水袋,他把雨水从芭蕉叶上刮进钢盔,再用刺刀一寸一寸探测地面。七天七夜,一百二十枚埋得最深的防步兵雷被他逐个挖出。
第八天清晨,他拖着伤腿抵达指挥所,迷彩服已被泥浆糊满。军医刚拆开衬衣,作战参谋递来那封越军密电。电文里写得清清楚楚:“侦察兵三十一人,仅一人生还,疑遭中国特等射手埋伏。”营长盯着向小平看了几秒,只甩下一句:“干得漂亮,没想到你还给我们留了活口做宣传。”

其实,“放跑”并非偶然。在潜伏第十天,他就意识到:只要越军还不确定己方具体火力,他们就会继续把兵力投进这条小道。留下一名幸存者,比任何口头恐吓都管用。向小平计算过,自己随身弹匣正好三十发,多一发都没有。
后来的授勋仪式上,他仍是一贯的木讷,拍照时连长悄声取笑他:“小向,怎么不笑?”他摇头:“牙齿打得太酸,笑不动。”谁都听得懂,这份酸来自丛林、来自雨水,更来自狙击镜里倒映的三十一个陌生面孔。
向小平把那块红色勋表塞进背包最底层,只带走一串消磁了的弹壳。战士们喜欢说他枪快,其实更难的是扣动扳机前那几秒静默。老山以南再无战火后,他回到四川老家,刻意淡出公众视线。有人问他当年最得意什么,他回答:“把恐惧交给对方,不让兄弟再多流一滴血。”

一句轻描淡写,却是前线万千狙击手共同的选择。越南密林早已恢复平静,昔日火线成了长满灌木的羊肠路。但那份关于“留活口”的战例仍被军事院校列为心理震慑的经典教材,备注栏只有简单八个字——向小平,老山神枪手。
配配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